辛亥革命震撼灌云 五四运动唤醒民众
1911年(农历辛亥年)
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,海州的一些有识之士,纷纷响应。
受辛亥革命的影响,驻扎在海州碧霞寺的清海州盐防营的士兵接受了革命宣传,于
海州南乡的大和庄(现灌南县兴庄乡兴集村)原是海州大地主谢希愚的客庄,有18顷肥田。每年秋收后,谢家就用船把地租粮运回海州。谢家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,而贫苦农民交了租,烟囱就无法冒烟了,农民们对这种残酷剥削早就心怀不满,但敢怒而不敢言。1911年
海州名家沈云沛曾任过清邮传部右侍郎,翰林院编修,为人十分吝啬。沈圩是沈云沛的庄子,1911年,沈圩一带因旱灾,颗粒无收,11月初,沈云沛的表弟朱文章家断炊,到沈家借粮,好说歹说他都不愿借。朱文章空手回家,气得火冒八丈,下决心从此与他断了亲,又心头一横,跑到各个村庄活动断炊户,仅几天时间,就有200多农民愿意跟他去沈云沛家抢粮度命。一天晚上,只听铜锣一响,在朱文章的率领下,200多个穷汉子从四面八方涌进沈家院子,一轰而上,砸开粮仓大门,将他家200多石粮食抢光分净。事后,沈家花钱雇来大伊山清军管带贾太光的队伍,将朱文章抓去杀害了。
下车乡董跳人董开基,辛亥革命前曾任洋务派首领张之洞部下镳师兼教习。1911年在镇江清军统领徐宝山部下任管带(相当营长衔),领兵驻守镇江。在武昌起义的影响下,他毅然顺应历史潮流,抛弃旧营垒,宣布倒戈起义,镇江宣布光复后,又率部参加光复扬州的战斗,推翻了清王朝在扬州的统治。革命党为了夺取南京,组织“江浙联军”,联合攻打南京。当时南京驻有清兵2万人,驻军首领是袁世凯的心腹辫帅张勋。董开基被任命为攻克设在浦口张勋老营的敢死队前线总指挥。在江浙联军的强大攻势下,张勋兵溃,率残部北逃徐州,仅3天时间,南京就光复了。董开基于胜利的前一天下午,在前沿阵地,为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,南京光复后,革命党人为他举行了厚葬。
海州光复后,民国南京政府裁州设县,改海州为东海县,因当时海州辖地广袤,加上县内各派势力斗争十分激烈,故省议员邵冶田联合名流陈百川、江问渔等为分县而奔走呼号,提议将东海县所辖50个镇中划出板浦、大伊、三星、新安、张店、铁牛、路东、路西、湖坊、莞南、莞北、莞渎等11个镇,新设置“朐东县”。1912年春,江苏省议会议长张謇十分关心东海分置两县问题。他在光绪二十年(1894年)中状元之前,曾在赣榆县书院任教谕多年,对海州境内的情况比较熟悉,建议新置的县,南有灌河水,北枕云台山,应以境内名山大川命名,取灌河、云台山的首字为名,称“灌云县”,得到了邵冶田、陈百川、江问渔等人的拥护。经江苏省议会批准,设置灌云县,县治板浦。1912年4月,省议员沈臧寿(南通人)来灌云首任民政长(县长),
伟大的“五四”反帝反封建运动爆发后,中国像沉睡的雄狮一样猛醒了,灌云大地再也不是万马齐喑的局面。凡全国性的学潮和工动及其它爱国运动,都在灌云产生了强烈的影响。
各界人士爱国运动的迅猛发展,使日本帝国主义者惶恐不安,驻青岛的日军害怕从灌云运出的大米被扣留,急忙以运米“帆船濡滞”为由,派两艘兵舰到灌河口外停泊,准备将帆船所装的米换装到战舰上,以便迅速运往青岛。灌云各界人士扣住日本运米的战舰,并查出“勾通奸商运米出口,接济外人”的公兴泰商行的行东就是灌云县知事陶士英。此事激起了八师学生的公愤,师生们愤然冲进县公署,推倒公案桌,陶士英吓得抱头鼠窜。随后八师学生立即派代表去南京控告陶士英,江苏督军李纯、省长齐耀林在群众舆论的压力下,不得不将陶士英私运的大米(14吨)全部充公,陶士英也被迫调离,灰溜溜地滚出灌云。
经过“五四”运动洗礼的省立八师,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,学生的作文已改为白话文,《新青年》、《进化论》等进步书刊也进入校图书室,八师学生办起了民众学校,他们利用晚上为民众上课,旨在唤醒民众。八师学生还办起了《责任》进步期刊,先后出版了30多期。
灌云东辛人朱仲琴(1896—1972,字友瑟)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,毕业于八师。他同情工农,抱着改造社会寻求光明的决心,深入社会搞调查,于1920年初写出《海属社会面面观》,发表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编辑的《新青年》杂志1920年第八期第五号上,之后,不少报纸、杂志也相继转载,并编入了中学生语文课本。李大钊还亲自写三封信给朱仲琴,第一封信勉励朱仲琴以工农为文艺创作主体,朱仲琴复信致谢;第二封信是《新青年》杂志决定发给稿酬,朱仲琴回信愿将稿酬献给《新青年》编辑部作办刊经费;第三封信是李大钊向朱仲琴致谢,并告知以后出版的《新青年》杂志每期寄赠20册给八师。于是《新青年》杂志在海属地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,对新思想、新文化的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1921年7月,中国共产党成立,她像光芒四射的灯塔,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,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。
家住陡沟的冯逸农(人们俗称冯五,1900.5-1977.2),1921年在北京大学预科学习,两年后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。1923年冯逸农亲听李大钊的演讲,受到很大的鼓舞,后又按陈独秀的要求,在北大学生中组织读书会,主编《海星》旬刊,自费出版30多期,并在《申报》上发表文章,宣传革命思想。1925年,冯逸农到李大钊寓所面聆教诲,1927年春,李大钊写信给吴雅晖、钮永进两人,极力推荐冯逸农。
1927年6月,苏皖浙赣闽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部被北伐军追击退却,经过灌云时,大肆劫掠,奉军张作霖部也被北伐军击退,由板浦向北仓惶逃窜。国民革命军独立师李明扬部到达大伊山后,派人到板浦去劝说军阀政府警备连连长于少清等人投降。灌云县军阀政府拒绝投诚,于少清携械潜逃。李明扬即挥师进入板浦,赶走军阀政府的灌云县公署知事(县长)刘铁山,宣布国民党灌云县政府建立,陈协恭任国民党灌云县政府县长。
冯逸农率众欢迎北伐军,并动员群众慰劳北伐军,为北伐军送粮草、磨面、抬担架、洗衣被,深受北伐军的好评。
(孙绪文)
相关阅读:
- 省委党史工办组织党史学习教育专2021.04.22
- “歌颂写在大地上·打卡江苏红色地2021.04.15
- 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向武汉大学赠2021.04.15
- 省委党史工办组织开展“清明祭英2021.04.08
- 全省党史部门主任会议在南京召开2021.04.08
- 【党史百年 • 天天读】4月2021.04.02